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的的特點: 1、可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生產信息,包括產地環境、生產流程、病蟲害防治、質量檢測等信息進行記錄。 2、可將攜帶農產品信息的RFID標簽的信息轉換成含有農產品信息的一維或二維條碼標簽,保證信息鏈的流通。 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的的應用對象: 1、農產品質量監管部門; 2、農業生產企業。 1、農產品安全生產管理 以農業生產者的生產檔案信息為基礎,實現對基礎信息、生產過程信息等的實時記、生產操作預警,生產檔案查詢和上傳功能。 2、農產品流通管理 以市場準入控制為設計基礎實行入市申報,對批發市場經營者進行管理,記錄其經營產品的交易情況,實現批發市場的全程安全管理。 3、農產品質量監督管理 實現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措施的宣傳與監督功能;同時完成企業、農產品信息庫的組建、管理和查詢及分配管理防偽條碼等功能。 4、農產品質量追溯 綜合利用網路技術、短線技術、條碼識別技術等,實現網站、POS機、短信和電話號碼于一體的多終端農產品質量追溯。 目前,關于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國際上尚無準確定義,但就通俗意義理解來說,建立可追溯機制,實際上就相當于給每個農產品建立了一份“履歷”,由此可以對其生產、加工和銷售等各環節流向及時監控,并且在必要時進行召回。不過,這只是流程環節上的監管,參考其他國家的一些經驗,要讓農產品追溯制度形成約束力,首先要形成對應的準入機制,從而形成名副其實的源頭控制。早在2002年,歐盟就建立了對牛及牛肉制品的可追溯機制,明確規定從2004年起在歐盟范圍內所有銷售的相關制品都能跟蹤和追溯,否則就不允許上市銷售。隨后幾年,這種追溯制度又擴大到歐盟范圍內的水產品。由此來看,準入是追溯的前提。 其次,要讓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切實發揮作用,還需要“標準化”。這應該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是按照統一標準來管理生產、加工、包裝、存儲、運送和銷售等的各個環節,如果供應鏈中上下游之間發生沖突,那么追溯的信息鏈就會斷裂。這就要求出臺統一的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辦法,建立統一的編碼標識、信息采集、平臺運行、數據格式、接口規范等關鍵技術標準和主體管理、追溯賦碼、索證索票等追溯管理制度。二是管理層次的“標準化”對接。在我國,農產品、食品管理實行分段管理為主、品種管理為輔的模式。簡單地說,是一種農業、質檢、工商、衛生等協同作戰的“多頭模式”。因此,一套行之有效的追溯機制,還在于部門之間的打通和密切配合。 第三,要讓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成為倒逼力量,最關鍵是輔之以責任機制。一方面,是懲罰機制。追溯機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過對各個環節的監控來確定不同主體的責任。因此,一旦追溯到問題的發生環節,就必須落實相應的主體責任、監管責任,否則就不會督促相關方面正視問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是信用機制。應該充分意識到,建立追溯機制盡管會增加各個環節生產經營者的投入成本,但這種機制同時也有助于彰顯企業誠信負責的態度,從而有助于形成品牌。反過來,這種信用機制同樣也要求企業對所提供的信息負責,真實準確記錄。 可以預期的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及大數據管理應用的日益普及,實現對農產品質量的有效追溯并不存在太大的技術上難題,重要的是在管理和執行上下功夫。只有不斷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法律制度,加快推動形成上下貫通、相互聯動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機制,才能真正確保舌尖上的安全。(http://www.lequmeng.cn/yiqizhantings7.html)